当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决定离开县城

孟启平后来得知,和自己同批通过面试的五人,无一例外,都是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人也有海外留学背景,两人被一起分到县文广体旅局,“刷新了该局历史上的职工最高学历”。

作为人才引进的招聘方,王蒙并不否认,县城对人才的承载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般足够。曾有一名博士通过选调方式考入她所在的市区,但因为“干的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与其预期不符,最终没能留住。

“县城一方面需要人才去建设它,但人才真的来了以后,好像很多时候也发挥不了该发挥的作用。”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19年2月13日上午,某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窗口启用,开始集中受理该市首批引进人才住房保障申请。(视觉中国/图)

2019年2月13日上午,某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窗口启用,开始集中受理该市首批引进人才住房保障申请。(视觉中国/图)

2023年9月,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向招聘会之际,27岁的陆敏却苦恼着怎么从局里辞职。

一年前,她通过人才引进回到老家河南,考入豫北某县的人社局。选择的原因也很简单,五年前,她从上海某985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换过多份工作,始终不能让父母如意,“他们觉得我必须要有一个编制”。

家长和学子们对于考公、考编的热情已无需反复赘述,曾经,它是独属于某些省份的刻板印象,如今却成为众人梦想抵达的彼岸。但通往罗马的大道显然不止一条,继国考、公考、选调等常规路径外,存在多年却相对低调的人才引进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才引进,顾名思义,是地方事业单位,通常是县城或市区,吸纳知名高校硕士及博士学历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招考方式。不同于选调和公务员招考提供的行政编制,人才引进只能提供事业编制,采用人才引进方式的地方会省去笔试环节,并允诺入职者一定的人才补贴、安家费等,意在体现地方的求贤若渴。

2023年秋招开启后,新一轮人才引进也开始了。各类招聘咨询网上,不乏偏远县城开出高额薪酬补贴,聘请硕士甚至博士的公告。

但与此同时,一些被吸引来的年轻人,发现理想生活与现实间的磨合远比想象中要难。问题并不新鲜,如果县城能提供的依然是父辈那样“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或许还难以匹配它们争相引进的人才。

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就业质量研究中心主任方长春就曾指出,各地积极向高学历人才敞开胸襟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精准选材、精准用材,慎重对待人才的使用问题。

“当时有些急于上岸了” 

时间回到2022年5月的一个周四,陆敏正在上辅导班,为一场教师编制考试作准备,一通电话打来,问她是否能够参加周六的县人才引进面试。三个月前,她曾报过名。

距离面试仅剩两天。临考前一天,陆敏翻出压箱底的高中校服——黑色西服外套,配合浅蓝色衬衫、深色西装裤,勉强凑成全套正装。晚上,再约一位熟悉公考的朋友通了电话,恶补面试技巧。

这是一场单人面试。考场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教室,正中间,摆放着一张为面试者准备的桌子,上面盖着一张白纸。对面,五位考官并排坐着,计时器放在桌旁。10分钟,倒计时尚未开始。

紧张难以按捺,好在临时突击的内容派上了用场。与备考攻略相似,陆敏遇到的三道面试题中,第一题务虚,问工作态度;后两题则务实,分别问了农产品滞销怎么办,以及如何在社区合理安置垃圾桶。

陆敏后来复盘当天的表现,自觉回答得不错,“后两道题我都考虑进了疫情的影响”,但第一题“应该多引用一下材料,比较紧张,忘记了”。

这不是陆敏第一次寻求进入体制内。2018年本科毕业后,她曾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考过一次家乡城市的公务员,止步于笔试。

2021年开春,陆敏入职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这份工作没有编制,但教学压力小,休假多,曾让她很满意,然而父母又下了最后通牒,2022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