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漂绿榜”年度报告 “惯犯”依旧,“新手”上场

公众对两类公司或品牌的“漂绿”行为高敏感、低容忍。一类是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大众消费品,另一类则是名声不佳、长期被各类丑闻萦绕的资源垄断型央企。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公众对两类公司或品牌的“漂绿”行为高敏感、低容忍。一类是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大众消费品,另一类则是名声不佳、长期被各类丑闻萦绕的资源垄断型央企。

在2013中国漂绿榜上,出现了两家“另类”企业威立雅和亚都空气净化器,即原本的环境问题解决者变身问题制造者。这是此前四年榜单中少见的情况。

从“漂绿”到“变绿”

如果你是个如假包换的购物狂人,相信任何问题都能“买”到相应的解决方案,那么你需要清楚自己的权利——每一次购买,都是针对特定产品的“投票”。如果你已经对购买冲动有了较强免疫力,又不愿轻易为可疑的绿色标榜埋单,并知晓“漂绿”的存在,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自己的力量。

2014年1月,奢侈品牌Burberry位于北京及墨西哥的门店,遭到消费者的祛毒请愿。一些信奉“贵的就是好的”父母,发现自己花费不菲为孩子购买的Burberry童装,被检出残留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包括阿迪达斯(adidas)、迪士尼(Disney)和Primark在内的12家品牌的童装也未能幸免。事发后两周,Burberry公开发表了附带时间表的祛毒承诺,并宣布在2014年6月前公开全球生产供应链的排污信息。

在“绿”被滥用、“漂”成风潮的情况下(详见南方周末2013年1月31日报道《2012中国漂绿榜年度报告》),区分真正的环保行为和虚伪的漂绿行为并不容易。但在大众消费品领域,由环保组织调查、媒体披露、公众施压的“联合行动”促成的改变,已有众多成功先例。

当苹果公司计划将其全球供应链环境监管员的职位从9席扩编为一个更庞大的团队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还清楚记得四年前的情景。

2010年,这个在2009年就测量和报告其场所设施和产品的总碳排放量、并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供应商行为准则的&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