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大箴:美术批评的尖锐与温情
他是把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当一些声音指出应摈弃传统美术时,他又坚定地为中国文人画的价值辩护。在他身上,似乎同时住了两个人。一个是追求自由、渴望革新的青年,一个是冷静的老者。 邵大箴的学生薛永年认为,“邵先生是有学术锋芒的,但他会采取一种陈述而不是论辩的方式来表达,他说的东西就能被人接受。”这种锐利而不失克制的姿态,贯穿着邵大箴的美术批评生涯。邵大箴撰文表明,“我们理论家,与其保持平庸的全面性,不如力求理论的鲜明性、尖锐性和针对性……因为深刻的片面性里含有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他也主张“同情式的批评”,即尊重创作者,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作品的意义。 -
他定义了“自由人”和德国足球 | 贝肯鲍尔去世
普拉蒂尼说:“贝肯鲍尔在球员时代是传奇巨星,教练时代是战术大师,从政后是足坛政治家以及‘点燃我对足球的热情的导师’。贝肯鲍尔是个后现代主义足球运动员。作为球员和退役球员都创造了历史的伟人。” -
1931年武汉洪水的“龙王之怒”:城市向我们出售了一种现代主义幻想
1931年中国江淮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水灾,造成两百多万人死亡。“城市向我们出售了一种现代主义幻想,即我们能够摆脱自然的束缚。”学者陈学仁认为这是导致当年洪水的原因之一。90年前的水灾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启发:现代城市创造了新形式的洪水灾害,人们想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最终却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尤其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人类必须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应对自然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托马斯·冈兹格:如真心相爱,20年后仍要对彼此有欲望吗?
“写一个人生活中的经历与创作小说截然不同,我认为作者面临的挑战是设法重现我们生活中不一定经历过的情感,这是同理心的体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用历史考证支撑文学批评 ——《跨越与创新》读后
《跨越与创新》的作者用历史考证来支撑文学批评,有点回归丹纳的实证主义的意思。 -
最后的摩尼教寺庙在中国:缘何变成道教的一个分支?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摩尼教反对生育、质疑世界、热爱生命、绝对和平,似乎充满了后现代主义色彩——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很多今人以为前卫的东西,可能其实都是老古董。几乎所有“进步主义”理念,其核心观点大多在几千年前就已被提出,但因为它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总是不断被提出,又消亡,然后接着被提出,又消亡…… -
N-TALK|李洱: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
-
朱西甯:真正的悲剧是善与善的冲突
除了自身勾勒出台湾文学的脉络之外,朱西甯先生和朱天文、朱天心全家同时是另外一个视点当中的台湾史。他们固然也是以作品的方式负载着,但同时是以他们的家庭故事、传奇式的人生在传递着历史。——戴锦华 朱西甯以他一人默默完成了台湾现代主义书写的实验。——张大春 张爱玲在他的小说中找到国人失去与错过的一切 -
上海看画并忆及张爱玲与芝加哥
不久前在上海博物馆看到名为《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的展览,用八十幅画讲述八十年的美国艺术史,从南北战争讲到二战结束。八十件展品全都来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的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其中有两件使我联想到张爱玲在“孤岛”时期发表的文章,于是这次画展奇妙地与上海又多了一层关系。 -
抗战胜利纪功碑设计师黎抡杰
纪功碑的设计师黎抡杰,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宣传家,却鲜为人知,连建筑史研究者都没见过他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