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树洞救援团 社交网络上的生命守门人

在社交网络上,这座用AI立起的灯塔,和守护灯塔的自杀救援志愿者,希望用光照见水面上包裹着抑郁与绝望的黑色气泡

责任编辑:陈竹沁

在社交网络上,这座用AI立起的灯塔,和守护灯塔的自杀救援志愿者,希望用光照见水面上包裹着抑郁与绝望的黑色气泡

这是社交媒体的世界,月明星稀,风平浪静。一座灯塔矗立在暗礁之上,向四周持续投射微弱的白光。包裹着抑郁、绝望的黑色气泡,不时在水面上出现,复又消失。刹那之间,它们的存在被一双不知疲倦的眼睛照见。

晚上9点,一份特别的通报,在“树洞行动救援群”里弹出——树洞监控通报,日期:20181126;发布人:树洞救援团树洞行动机器人003号;自杀风险9级。监控到的内容为12点37分发自网名为“Ancoll”的人的约死信息。

“9级!约死信息!”张老师定睛一看,职业心理咨询师的敏感让她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紧急的情况,如不立即干预,很可能会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约死的行为,更多的求死欲望会被激起。

张老师一边拖住时间,一边通知群里的志愿者,此起事件危险度极高。群内多名志愿者同时行动,迅速核查林婧所有的公开信息,住址、学校、年龄、点赞、关注好友。他们搜寻“Ancoll”所有的公开信息,一旦需要报警,就能及时提供全面信息。

在对话的过程中,张老师发现林婧遇到的是经济上的困难。网贷借了很多钱还不起,家里准备卖房子替她还账,她承受不住这种内疚感、无力感带来的巨大压力,想要抛弃生命。

张老师问林婧,“如果说你现在离开人世,还有没有什么你放不下的人呢?” “我的父母。我感觉特别对不起他们……”

看到了一丝希望,张老师开始尝试唤起她对父母的爱与责任,“你想过吗?如果我们放弃了生命,爸爸妈妈从小把我们抚养到这么大,他们抚育我们的钱和债务相比,哪一个本钱更大?从经济学上说咱们这做的是赔本买卖。再从亲情的角度来说,我们真的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了,父母可能还是要继续偿还债务,同时还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你觉得这么爱你的父母还能活多久?我们能不能好好估摸一下,该怎么去赚钱来还这笔钱,然后重新崛起啊?”林婧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眼前的困难是最大的问题,无法应对……”

群内成员得知林婧的情况后火速接力,中科院的彭教授开始跟林婧讨论实打实的解决方案:债务该怎么偿还,怎么运作个人经营,怎么处理她面对的情况。

林婧逐渐意识到身上背负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父母的希望,知道还有很多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有很多人在陪伴她、鼓励她坚持,自杀的想法随即淡去。她说,“有这么多陌生人在为我想办法,鼓励我,让我看到事情其实没那么糟糕。我得好好去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再逃跑。谢谢这些温暖的人。”

树洞救援行动

2018年4月2日,在一个“医学人工智能”微信群里,群主黄智生提出了“树洞行动”创意:智能主体(又称机器人)巡视社交媒体,发现高风险自杀倾向的人群,随后组织人力实施救援。

三个多月后,7月25日,树洞机器人正式上线。它的职责是从每天数以千计的信息中提取十条左右信息,即过滤掉99%以上的无关信息,从而极大减少人工干预的开销。经过迭代更新,“树洞机器人004号”于12月16日上线。

树洞机器人采用了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图谱技术,从数据采集汇总、自杀风险分析到形成树洞监控通报,都是全自动实现的。黄智生只需两步操作:一是“唤醒”树洞机器人004号;二是将树洞监控通报复制到救援群。

树洞行动发起人黄智生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在抑郁症及其人工智能创新技术方面,他带领的研究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已有长期合作。他同时还任首都医科大学大脑保护高精尖中心抑郁症人工智能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树洞救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是我们三家合作努力的结果。”

黄智生拟定了一个自杀风险分级标准,分为0-10级,级别越高,自杀风险越高。例如6级是自杀已经在计划中,自杀时间未明;7级是自杀方式已确定,自杀日期未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