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物多样性“好概念”,缘何引来诸多争议?

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CBDR(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相争”,最终结果是在“框架”目标8文本中保留了NbS,删去CBDR,但NbS也未能列入“框架”中具有政治意义的序言部分,可谓“两败俱伤”。

一些原住民组织认为,部分NbS项目缺少当地原住民的许可和参与,反而占用土地,剥夺了他们的谋生手段,最严厉的指控是“碳殖民主义”。此外,企业种植了碳汇林,取得了相应碳减排额度,可能会逃避自身的减排责任,有“漂绿”嫌疑。

学界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下,可能会产生一个临界值,超过这个临界值,生态系统可能迅速退化,固碳能力随之减弱,从而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责任编辑:曹海东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22日,刚果刚果河河口,Nteva村一名村民在红树林湿地中洗手。在与安哥拉交界的刚果河河口,将近2万公顷脆弱的红树林处于刚果自然保护研究所的保护之下。 (视觉中国/图)

不再打鱼的周顺,成了鄱阳湖一名保护江豚的志愿者。2022年以来,他眼看着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每年(鄱阳湖)都会见底,但今年特别早”。目击江豚的次数增多了,周顺反而忧心忡忡:水少了,江豚爱吃的鱼也少了,活动范围缩小,增加了被船舶干扰的频率。

2022年,“超长待机”的干旱在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蔓延,其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干旱不仅影响农业,亦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联合国环境署将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共同列为人类面临的两大关键挑战。英国阿伯丁大学环境学教授Peter Smith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气候变化加剧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则能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两大挑战必须协同应对,如果分为两个阵营独自解决,人类将找不到最优解。”

刚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闭幕的第十五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已将协同应对生多和气变列为关键议题。然而,被视为二者之间的桥梁的NbS(Nature-based Solution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大会中却遭到发展中国家代表的质疑。

NbS由世界银行于2008年首次提出,202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NbS的定义,即“保护、养护、恢复、可持续利用和管理自然的或经修改的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地、适应性地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韧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益处”,其核心涵盖三个方面——社会挑战、生物多样性净收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作为COP15最重要成果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已将NbS列入“目标8”的文本中,但其列入经过充满分歧,折射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利益格局。

被保留的与被删除的

Peter Smith称,按照设想,NbS可以作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解决且相互补充的工具,促进两个领域之间的资源整合,最终保障人和自然的福祉。

NbS概念看似抽象,实践案例却很接地气。2021年6月,中国自然资源部和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10个“NbS中国实践典型案例”,涵盖范围相当广泛,既有保护滇金丝猴,也包括修复沿海红树林湿地。

遗憾的是,这一寄予厚望的概念在COP15引发激烈争议。COP15大会审议数十项决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