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住了18年,这位来自迈阿密的“洋盘”还没打算离开

他指着街对面一栋居民楼讲起已经搬去新加坡的朋友的故事;隔壁街巷里,锁匠季师傅救过他;再往前是他常去修衣服的小店,他每次路过都要问候。“如果不看到他们,我可能会忘了。”他恐惧失去这些生活印记(living record)。

梳理外高祖父的生命经历给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我们的困难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有别于一百多年前祖辈的传教使命,他对自己的使命愈发清晰,“这里有很多宝贵的知识,我希望它被世界上更多人看到。我有签证,可以旅行,理解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智慧,我可以做点什么。”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受访者提供/图)

你在泡泡圈的哪里?

美国人Chris有个严肃的中文名字——沈恺伟。他说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些无趣。十多年前在上海一家酒店工作时,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给他取名沈家伟,他一直很少用。2023年10月,他的新书《洋盘》出版时,他把中间的字换成了“恺”,刚好与他的英文名Christopher St. Cavish发音相近。与他相熟的朋友则习惯叫他Chris。

《洋盘》记录了Chris过去18年在上海的生活,包括他机缘巧合来到上海的始末,也有他骑摩托车环游中国西北的跌宕经历,还有他不常与人提起的家族故事。在上海方言中,“洋盘”指不太了解本地习俗的外来人,英文书名“outsider”或许更加直抒胸臆。

“对一些外国人来说,我太中国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我又太老外了。我并不是冲着泡泡圈(在华外籍人士建立起的“舒适圈”)来中国的,但当我飘出去、融入圈外时又会想念它。我是为中国而来,但也无法全身心全时段地生活在中国。”Chris在《洋盘》里写道。

《洋盘》是Chris的第一本书。更早的时候,他将定量框架运用到上海的小笼包上,收集小笼包的重量、汤汁的重量、馅料的质量、皮的厚度,计算小笼包的结构工艺质量,写下《上海小笼包指南》,“如果那算得上书的话。”正式写作前,他在迈阿密和纽约做了10年的专业厨师。厌倦了故乡迈阿密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决意到亚洲寻找机会,继而环游世界。

2023年,Chris在拍摄上海一间著名大闸蟹小笼包饭店的故事。这间饭店于2023年春天歇业 (Sheila Zhao/图)

最初心仪的目的地是香港。21世纪初,他以背包客的方式游历东南亚,顺道去香港探望姐姐。他爱极了香港,“既不是彻底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彻底的中国文化。”计划里,他要直接杀到半岛酒店的后厨,提出免费打工。但半岛酒店的后厨不需要一个不会讲粤语的美国年轻人。屡屡碰壁,辗转于不同的介绍人,他最后觅得一份在上海的厨师工作。就这么来到了上海。

2005年,Chris24岁,第一次来到上海,计划只待一年。他没想到的是,18年后自己仍生活在这里。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他辞掉后厨的工作,骑着改装摩托车环游西北。旅程称得上惊心动魄。摩托车永远在坏,他总是沿途寻找修车铺。有次刹车片坏了,可没有一间铺子有战时德产(没错,就是上世纪30年代)老爷款的刹车零件。他后来骑着刹车坏掉的摩托车穿越甘肃天水。

有惊无险,他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旅行。“早上还在兰州,下午就到了西宁。一切都太快了,我习惯了在摩托车上的生活。如果再来一次,我可能会去新疆,可能不安全,但……”总之他后来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回到上海,隔天飞回了迈阿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