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无用论”属不良信息:一份征求意见稿的认定与细化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72.6%的未成年人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其中接触不良信息的比例达38.9%。 刘晓春表示,在现有治理框架下,“未成年人模式”中已基本不包含不良信息。然而,仍有大量未成年人未启用或绕过该模式,可能接触到未经筛选、具有潜在风险的内容。 -
官员赌徒联手操盘:足球队升降级的隐秘产业链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共有9家俱乐部以保级为目的行贿,单次或多次行贿金额在20万元至490万元不等。 有经验的裁判在接受帮助某队获胜的任务时,会在关键判罚上偏向该队,但在不重要的判罚上偏向对方,“这样看起来整场比赛很公正,增加了查处难度。” -
刑诉法修改:需进一步消除“天然不平等”丨法眼
由于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存在着一种“天然不平等”,因此,加强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才被认为是历次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重定罪量刑,轻财产处置”观念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格局,对“物”的制度供给不足,使得涉案财物处置实践存在诸如保管不规范、强制处分和先行处置扩大化、审前返还实体化、对物审判程序的公正性不足等突出问题。 -
公安部公布5起合同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
00:45
《以法之名》幕后:十多名检察官培训主演
-
“向自己人开刀”的《以法之名》:“不仅仅是尺度的问题”
“剧本的第一、第二稿都是我否的。检察侦查题材挺难写的,很多编剧不了解检察工作,很容易做成刑侦剧的风格。” 它比一般的检察剧需要考量得更多。这不仅仅是尺度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自己人”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还有办案中涉及保密的问题。 -
“黑历史”封存入法,违法前科有限查询
二审稿只提出,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记录应当予以封存。三审稿则将封存范围从未成年人的违法记录扩大到所有人的。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如果仅因一次治安违法,行为人就要终身背负违法的标签,“很难让一个人受到公正的对待”。 -
最高法:新型毒品犯罪增多,滥用群体低龄化
-
医院院长贩卖毒品获利逾百万元,被判死缓
院长苏某和以医院名义申购杜冷丁53.6万余片。其中约38万片,被苏某和贩卖给黄某营,获利一百多万元。黄某营又将杜冷丁加价卖给了毒品犯罪前科人员。 近十年来,毒品犯罪案件数量整体上仍呈下降趋势,不过,新型毒品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呈超越传统毒品犯罪案件之势,滥用群体低龄化、犯罪主体年轻化特征愈加明显。 -
“耽美”的罪与罚:情色文学作者获刑背后的平衡难题
与“绩溪海棠案”相比,2025年“兰州海棠案”中涉案作者在牟利数额上明显减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宏:“社会治理面对的几乎永远是价值间的冲突。在保护某种价值的同时,必然会压制另一种价值。这要求我们在具体个案中,尽可能去寻找一种兼顾平衡的治理方案。” 福建省三明中院的郑建昆发表于《人民司法》的一篇文章,通过分析2013年到2018年底全国法院审结的241起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件,他发现司法实践对该罪罪犯量刑处罚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