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政坛对话
-
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完成反馈
-
从破冰到常态:“审计风暴”二十年来
不同时期,审计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已成为历史。 关于“三公”经费,2007年度审计工作报告用了103个字。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定、执行,2013年度报告史无前例地用了1244个字。 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开篇的称呼,由此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整为“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
国家植物园将扩容,已有候选园“自宣”丨时政周报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9月16日—22日) 张海迪卸任中国残联主席,程凯接任。 雄安新区取消商品住房预售,实行现房销售。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4份规章废止。 贵州一厅官被“双开”,被点名“玩物丧志、痴迷刀具”。 -
治理矿山安全:实时监测八十余万名入井作业人员
全国共组织1360个检查组,派出了6800余人,历时7个月,检查外包工程矿山、资源整合煤矿和托管煤矿3895座,发现重大隐患134条,其间清退、转隶外包队伍461个。 -
中纪委一个月内通报20名 “内鬼” | 时政周报
2023年前6个月,全国处置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1.87万余件,移送司法机关73人,其中位居厅局级的干部有54人。 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将率先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 近一年,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报案量明显上升,月均报告数量由2022年同期的140件上升为2023年的280件。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9月9日—15日) -
农业农村部:“村播”是乡村振兴的新型人才
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带动乡村就业超过3400万人,农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覆盖率达到83.6%。 “我相信,在这个数字时代,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村庄,每一种喝彩都能发出热烈的光芒。” -
国家发改委内设民营经济发展局,多地先行成立相关机构丨时政周报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2023年9月2-8日) 在国家发改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前,部分地区早已成立了和民营经济相关的专职机构,不过,其机构设置,和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有所不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论坛上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最高法审判委员会原委员、民一庭原庭长郑学林被查。 -
“逃逸式辞职”排查进行时:遁形的腐败新通道
以提前退休、辞职等方式逃避党纪国法的惩处即为“逃逸式辞职”。这些官员辞职后的去向主要是去辞职前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任职,领取高薪,利用在职期间的影响力发挥“余热”。 “逃逸式辞职”的理由主要有因病早退、自谋职业、下海经商、志于学术、追求理想等。 在职期间不贪或少贪以规避查处,辞职之后再兑现,是‘逃逸式辞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种腐败方式时间跨度长、隐匿性强,而且辞职兑现好处的方式往往披着符合民商事法律法规的外衣,对违法违纪人员而言风险更低、成本更小。 -
“三治”十年:已扩散的经验和被挤压的空间
“三治”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简称,“三治融合”的探索目前已进入深水区。 村社书记专职化后,“习惯于依靠行政力量解决问题”,村民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治空间受到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