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钱少、认证难:追求“性价比”的留学生,撕不掉“镀金”标签
用最短时间、最少花费,换一张能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文凭。这几乎成为学历竞赛中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而这种需求,在特定群体和地区表现得更为赤裸。 评价体系催生了庞大的制度性需求,也为海外“速成学历”提供了肥沃土壤。以低成本换取学历认证的路径,正遭遇中留服认证闸门落下的严峻考验。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深耕本土市场的企业,对某些来源单一、项目时间过短的“海归”,态度趋于谨慎。 -
十二日战争后的中东谍影,以色列如何穿透伊朗防线?
在本轮冲突中,以色列充分把信息科技、情报实力、空中打击能力相结合,实现了比出动地面部队还有效的结果。 在伊朗相关的多起渗透、窃取、暗杀等“大案”中,摩萨德的出镜率颇高。而且,从案件细节可见,摩萨德很早就深入伊朗境内,建立了一套线人、特工和后勤网络。 以色列“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是敌人就要打击”的策略,也成为中东地区一大动荡因素。如果以色列对周边国家动辄使用武力,未来也会招来反噬。 -
对话哥大杰弗里·弗里登:消费者和美企将为贸易壁垒付出代价
最安全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比如接受教育、提升技能、建设好家庭、家庭经济。这些一旦得到,谁也拿不走。 -
“读一年成本近百万”:留学美国的价格与价值
“早期留学以商科专业为主,那时,学生家长普遍以能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为留学目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学生和家长对专业、排名有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留学,是不是一张留在留学目的国的船票?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正在打一个问号。 “这些年来,留学意愿没有之前强烈。大家更多是把留学作为人生的一段旅程。先出去,再决定去向。” -
00:18
小众留学国家崛起,哪国性价比最高?
本次研究共设置“教育质量、留学成本、申请难度、就业质量、社会融入”5项指标维度,对各国留学竞争力进行评分和综合排序。 -
尼泊尔“复辟”背后的玄机
这场以“恢复君主制度”为名的游行,并非孤立事件,自2008年君主制被废除以来的17年间,类似活动已反复上演,看似荒诞的“复辟”闹剧背后,是尼泊尔民主转型过程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和长期存在的印度影响。 尼泊尔的“复辟”表面上来看是一次制度上的倒退,实际上则是民众对现实政治的深度失望所引发的反叛,是对主流政党和政客们的彻底幻灭。 “复辟”作为一种政治动员形式,可能不会就此终结,反而将长期存在于尼泊尔政治光谱的边缘。 -
04:35
对话经济史学家亚当·图兹:中国融入世界是历史的必然
-
中国留学生,住进韩国考试院
考试院大多改造自老楼,位于繁华地段,单间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有的面积不足7平方米。 “‘韩国人不睡觉’是真的,这里有太多24小时店铺,甚至可以在午夜12点,看到楼下咖啡店有学生在埋头苦读。”谢忻言居住在这里,在她看来,选择新村、选择考试院,可以督促自己融入韩国的考学氛围。 对于在韩国短期居留的外国人来说,对考试院“随租随住随走”的优势非常看好。生活在考试院里的也有不少欧洲面孔,生活在考试院,仿佛就是一个小小“地球村”。 -
2025年新兴留学版图:美英加澳不再独大,小众国家跻身赛道
新兴留学市场的兴起,满足了新型留学群体的诉求,这些群体包括追求学历提升以突破工作瓶颈的在职人士、寻求海外就业机会的国际发展型人士、重视个人成长和文化追寻的跨国体验人士等。 留学生需密切关注教育部“认可院校”名单和“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同时重点甄别“中文授课”“在线课程”“寒暑假集中授课”等屡次出现骗局的“低门槛陷阱”,并多渠道调查学校是否存在相关违规行为。 -
国家“不设防”?伊朗情报机构的前世今生
伊以这两个中东强国都未在这场高强度冲突中展开地面作战,而是用战机、弹道导弹等远程武器“互殴”,“比拼谁家扛打”。殊不知,这种“非接触作战”背后的一大支撑,恰是双方情报能力的较量。 平行而竞争的两个情报组织,并未提升伊朗的国家安全,却产生了反效果。伊朗前情报官员阿里·尤努西在2021年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抱怨,伊朗相互独立的情报机关存在内耗的情况,双方情报人员相互敌视。 纵观百余年的伊朗情报制度史可以发现,该国情报组织始终被优先定位为政权安全力量,而非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这无论对组织本身还是政权都未起到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