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版的话 | 我们欠教育一笔账
今天,我们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关注这个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 -
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
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 -
00后“慢就业”:他们看上去不紧不慢,是真的吗?
谈到更多的00后毕业生,几名受访的高校辅导员反应很相似,“我们着急得不行,学生看上去并不在乎。” “不用着急找工作,大不了养你一年。”在蒋洁看来,已经21岁的女儿,“心智还不成熟”,可以多读几年书再工作。 一家做职业规划的公司在学校招聘会现场设置的求职诊所专区“总是人满为患”,毕业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迷茫”。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
十年间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
-
清华硕士进职校,看见“差生”标签背后的故事
对于我的研究,校领导都觉得无所谓,他们希望我的身份能带来一些光环,也特别配合我,给了我很多空间去观察真实的职校生活。 我印象深刻的一门法律课,前半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道德和礼仪,后面才是更有实用性的劳动法内容,但直到学期快结束,老师还没念完教材开头。 很多家长可能会天然地把抚平创伤的重任交给学校,希望孩子能够在这里获得新生。但职业教育承担不了这么重的责任。 -
“乡村学校办好了,孩子们会回来的”
“2021年我到云南一所农校,农民类的专业,联办专科无人问津。大专也无人报考,不得不合并,当地一万多名劳动力中只有0.06个技术人员,涉农人才严重缺乏。” “对低龄农村孩子,学校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分数、考试和作业,而是安全感,温暖的环境,吃饱饭,有朋友,没有欺凌。” “三年级的模型搭建课上有一个智力发展缓慢的孩子。她问老师,‘能在校门弄两个窗户吗?我想让爸爸妈妈来接我时,看到我在学校荡秋千。’” -
高等教育如何评价?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提出3个关键点
-
市政府成被告后,石家庄人才补贴纳入非全研究生
2022年4月,刘浩哲准备硕士毕业后回家乡石家庄市工作。这时,他注意到了补贴细则——作为非全研究生,刘浩哲无法享受3万元的人才补贴。 这项改革启动后,一些高校缩减或直接停止非全专业招生。除河海大学外,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郑州大学的非全研究生招生比例也不断降低。 -
《红楼梦》进作文:恢复高考45年,作文命题这样变
骆冬青认为,名著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已经比较常见,不过名著“进作文”还比较新颖。这不失为一种信号——今后的作文命题将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满分作文、高分作文是没有比例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实事求是。”一位曾参与阅卷的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董小玉认为,这种命题趋势的变化,反映出语文教育从关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到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变迁。 -
教育部考试院:高考数学不存在考前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