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版的话 | 我们欠教育一笔账
今天,我们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关注这个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 -
3年来,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深化?
-
教育部:严控暑期作业总量
-
“照本宣科”里的教育难题:给中小学的孩子讲法律
“老师要么泛泛而谈,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要么干脆不讲,学生也糊弄糊弄,靠背诵记忆应付考试。” “法律学的是一种思维,现在一问高中生,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学法律,以为法律就是法条的死记硬背。” -
高校宿舍装空调,难在哪儿?
目前学生宿舍仍未安装空调的高校,以老校区为主。老校区建成时间较早,当时用电负荷比较少,电线也比较细,以至于供电富余量较少。同时线路老化也容易出现事故,改造成本较高。 “这就看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导向是什么,如果真的以师生为本,再大的困难,学校也会去克服。”陈宏说。 -
老师不满学霸放弃清北?畸形的高考政绩观要改改了丨议教
只要学生高考成绩能够得上清北线,都要尽可能动员报考清北,哪怕是北大的医学部、护理类专业也行,这是不少重点高中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公开的秘密”。 近年来,一些重点高中为提高清北率,都投入大笔经费实施“拔尖工程”。包括一些县中,也把培养出北大清华的学生,视为走出塌陷、实现振兴的标志。有无清北学生,成为地方政府办教育的最大“面子”。 -
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校园开放的“锅”?丨议教
如果因一起在校学生与校外人员的冲突事件,就对校外人员进校园进行严格的管理,如要预约、查看身份证件等,这将是开放校园的倒退。 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一再要求大学的图书馆、体育场馆要向社会开放,但社区居民要到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到阅览室看书,以及使用大学体育场馆,还存在现实障碍。 -
浙大之外无名校?经济大省的高教突围
作为中国经济第四大省的浙江却是“高教洼地”。省内流传着一种说法——浙江只有两类大学:一类是浙江大学,一类是其他大学。 “教育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试图要揠苗助长或是抱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兑现心态,教育一定会走弯路。”罗卫东说。他打了个比方,高等教育是一大片森林,不能全是一棵树的样子,“丰富的多样性才能保证教育的健康演化”。 -
“保专业”“本硕博”承诺靠谱吗?高校抢人大战背后的“甜蜜陷阱”
-
高考志愿填报:“你的人生不能让他人来导演”
如果从就业角度来看,地域比专业、学校更重要。举例来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在很多省市能达到一本线,就是因为深圳发展机会比较多。 新型研究型大学适合有较为独立的思想的学生,他们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对自己的人生有非常清晰的规划,有主见,没有一定要去985、211学校的执念。 没有保一生的专业,无论专业热还是冷,只要能成为这个专业的佼佼者,成为前10%、前1%,就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