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结节”色变:“结节”被过度检出?
近年来结节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存在多方面原因,包括公众体检意识增强、各类早筛项目覆盖率提升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显示,50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应当每年做一次肺部CT检查。 早期发现确实是治疗癌症的最好办法,但只有极少数结节会被确诊为癌症,初次发现结节不必过度担忧,患者记得去医院就诊,遵医嘱即可。 -
人形机器人首跑半马,离商业化还有多远?|周一健
这场人机共跑的半马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一次具体应用,希望未来可以落地更多日常应用场景,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
6月底, 部分医院将设置体重管理门诊丨周一健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省(区、市)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 -
去体重管理门诊,开一张“运动处方”
“健身房只能根据体脂、BMI,也没有基本运动风险等指标,做出普惠式的方案,但是体重管理中心会根据循环、代谢、肌骨、神经系统等情况,做出处方。” -
145%:关税战波及药品,产业链恐生变
“幸好之前在中国产品库存还很多,短时间内供应和销售不受关税的影响,还能再观望一下事态如何发展,现在政策眼花缭乱,太疯狂了。”一家在华业务较大的美国药企坦言。 “关税可能推高全球药价,导致贫困患者无法获得治疗。”一位医药分析师担忧,未来如果出现大流行病,关税壁垒可能拖慢疫苗研发、生产和分发速度,中美双方可能在传染病监测和救治等领域减少合作,削弱全球应对能力。 -
砒霜的逆袭:一款“致命毒药”如何惠及全球患者?
无论是国产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还是复方黄黛片,目前均只能供给国内患者使用,并没有广泛进入国际市场。 指着手上的“三氧化二砷”口服液,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讲座教授邝沃林说,知道这个药物有效,但如何合规生产并推广,让全球患者都能用上,是更难的事。 -
为“大体老师”吴复生寻亲
这位容貌清秀、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是谁?他为何英年早逝?又为何要捐献遗体? -
中国人眼中的“好死亡”,和两个字有关
肿瘤医院的一名护士长曾感慨,这里连个发泄情绪或得到安慰的地方都没有,为了不影响到同病房的其他病人,科室甚至不允许患者家属在病房里大声哭泣。 家在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中极其重要,多数老人希望自己可以在家里离世,但身患重疾的临终者需要专业的医疗指导,居家面临很大困难。 -
出国“断骨增高”被追捧:要价高昂,可能致残
对于手术所在城市与执刀医生姓名,医托“麻瓜”不愿透露,仅表示目前有三四十名受术者正住在当地,而医生没有更换,“是同一个团队”。 一些受术者甚至被医托介绍到海外开展断骨增高手术,以规避国内监管,“小腿是带架子的,35万元。大腿是全内置,57万元。包含住宿、理疗、康复三个月”。 作为断骨增高手术的受害者,“西瓜”观察到,“腿友”中接受手术的人群以女性居多,并不是对身高的社会评价更为敏感的男性,其中一些女性个子并不矮。 -
01:9
睡前喝水,会对肾不好吗?关于喝水的10个真相
睡前适量喝水不会加重肾脏负担,从代谢角度还对身体有益,问题在于容易造成起夜,影响睡眠,需要自己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