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工业大学拟开除李欣某学籍:高校处分要经得起合法性审视
因为闹出舆情,影响到“学校声誉”,就尽快进行“切割”,这并不能维护学校的声誉,反而会对学校声誉造成进一步伤害。 -
槟榔联名豪车引争议,一类致癌物为何没被禁止?
加强管控的应对方式,也面临政治伦理的诘难:政府是否有权以个人健康的名义,对公民生活进行细致的管制?有损健康的事情很多,嚼槟榔、多吃糖都要政府管,熬夜酗酒、饱食纵欲,这些事情是否也要插手?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有没有明确界限? -
市政工程逾期,市民可以“不谅解”吗?
对于市政工程拖延,市民可以选择不谅解吗?理论上可行,只是,这近乎是一种纸面权利。有没有一种制度设计,可以让市民“不原谅”的权利从纸上站起来? -
大学宿舍空调怎么装?解决之道是后勤服务社会化
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的根本问题是:钱谁来出?而回答这一问题,从后勤服务社会化角度看,答案很简单:谁使用谁付钱。直白点说,就是住学生宿舍的大学生。 在每个学生家庭居住条件都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强调大学住宿整齐划一,这是与社会脱节的。高校采取这种住宿供给方式,也难以起到其希望达到的寄宿教育效果。 -
新大学的吸引力为何比肩老牌名校?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大学发展如日中天,给传统985高校及985高校云集的北、上、广、武汉、西安等城市带来巨大压力,也敲响了警钟。 -
“多重否定句”的表达张力和语言魔法:从宋佳的获奖感言说起
在语言表达的工具包中,多重否定句式堪称一把精巧的柳叶刀。它看似在不断地削弱,貌似在重重解构,实则层层剥离表象,将核心信息淬炼得愈发耀眼,进而穿透网络迷雾,实现认知更迭。 -
五星级酒店摆地摊,乐见“神仙下凡”
大酒店、大饭店脱去的“长衫”,挂在街头巷尾,成为“今时不同往日”的表征。谁能更放低身段,谁就能更亲密地连接起群众的钱袋子。 -
关注刘诗利,不应止于鸡汤叙事
人们热衷于将刘诗利“打零工仍坚持读书”视为美德,却回避了“他辛苦与奋斗一生,为何59岁仍要农忙之余流落他乡求搬钢筋而不得”的诘问。 -
蔡澜的人生哲学:展示出某种“无用生活”的可能性
香港社会以“狮子山精神”为荣。蔡澜是香港价值观的边缘者,人们讨论他,实际上却不重视他,最多把他视为繁荣社会的装饰。但无关紧要,他本人生活得好好的,没有任何风险之忧。这也是香港社会繁荣的深层原因。秉持边缘价值观的少数派,无需面对风险,至于其他努力奋斗者,当然也有出头的机会。 -
“单身税”引争议,日本催生“新招儿”会有用吗?
“单身税”背后隐含的假设是年轻人不生孩子是因为经济压力大,只要给予经济支持就能改变年轻人的生育决策,从而提振生育率。然而事实表明,破解少子化困局远比简单的经济假设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