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了,名校生依然是“优秀的绵羊”?美国大学深陷文化战争
“如果大学能真正履行它们应尽的职责,我相信它们本可以赢得更多的政治支持,而对它们的攻击和质疑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频繁和猛烈。” “这些学生在幸福感和痛苦之间极度摇摆,很多人其实是相当痛苦的。” -
美国学者契克:为了激情而工作,何以成为一种陷阱?
“对于那些因为缺乏资源和支持而无法成功的人,社会反而会责怪他们不够努力、不够有激情,而忽视了他们失败真正的原因是结构性不平等,是资源的缺乏。” “研究表明,我们与同事的关系以及我们是否受到雇主、经理的尊重,才是工作满意度的首要驱动因素,而不是我们是否对工作充满激情。” -
魏思孝:乡土写作,归根到底是处理你有感触的生活
“从外人的眼光来看,(他们)过了微不足道、毫不起眼的一生。但恰好我是一个写作者,而且我生活在这个村庄里面,我快40岁了,从我六七岁记事起,相当于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我是看着这些人物,从他们的青壮年、中年一步一步变老,家里面有什么样的变故,所以还是想通过文字把他们记录下来。” -
邱华栋:文学是一种元叙事,文学不会死
“《西游记》有各种方式的改编,游戏也能改编,《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西游记》)它也是一个文学母本,但在今天一个全媒体时代,能转化成这么漂亮,结合了视觉、听觉、想象的21世纪的游戏,这是文学母本的作用。这真的是给作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创造出这样的作品?” -
五年来,这位艺术家捡拾失能物品,让它们“重生”
2007年,她以卡塞尔文献展首位中国女性参展者的身份闯入国际视野。 “我们经常认为事物或生命必须要符合某个标准才会正常运转,可是这些意义和标准都是人设定的。” -
今天应当怎样阅读《老子》:学者李永晶的解法
“时至今日,现代人已经不缺这种知识上的研究了。我们真正稀缺的是什么?每一个人都需要想一想,想一想自己面临的真实问题是什么。” -
“好的历史叙述不应该说教”: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反思
对他来说,历史并不是故纸堆里的逝去之物,而是一种可以被随时激活的活跃因子——只要它还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就能利用历史来创造新的历史。 -
施爱东:创造力不是逼出来的
事实上真正有原创力的、有创造力的人,在这样一个形势里面,他可能被逼到文章发不了,没有地方可发。所以这个时候就看谁的活动能力更强了,很可能活动能力强的人,就把那些有原创力的人挤走了。 -
历史学者唐小兵:不确定的时代是常态,要寻找内在意义感
历史记忆的最终目的在于让我们了解,面对苦难,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式。它们呈现出生命的韧性和智慧,才是更重要的。 五四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对中国传统那么强烈的、全盘性的批判,与他们在婚姻和家庭中感受到的巨大痛苦难以化解密切相关。 -
宋希於: 把历史谜团解开,逐步逼近历史真相
"过去以讹传讹带来的混乱和错误已经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更要下笔谨慎、谨慎、再谨慎,使得历史的真相在读者面前留下,不能做以讹传讹的掌故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