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侵权十大判例,金融消费者为何在终审赢了?| 3·15金融消保调研⑥
中国裁判文书网2024年所有终审判决案例中,提及“消费者”且当事人一方包含“证券”“银行”和“保险”之一的案例多达2022篇。其中,涉及银行领域的案例为1429个。 有的案件涉及纠纷跨越二十多年。可见,金融消费者维权费时耗力,旷日持久。 十个案例终审判决消费者胜诉的主要法理为:“卖者尽责”系“买者自负”前提,不间断维权令诉讼期有效,金融机构在网上设置勾选、弹窗非有效告知,寿险可叠加赔付,监管新规对已生效合同无溯及力等。 -
专题
“3·15”之金融消保系列调研
-
高利贷、强制贷款、被“转卖”,小额网贷的“黑洞”有多少?|3.15金融消保调研⑤
隐私泄露尚未封堵。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多个平台申请小额网贷,10分钟内就接到声称其它平台工作人员打来的十多个陌生电话;此后几天,研究员所提供的手机号经常收到来陌生平台发来的广告短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其他身份在四个平台申请贷款时,高利贷依然存在,更有被两次“转卖”的情况。 “傍名牌”的平台隐蔽性极强。向某些恶意“傍名牌”的贷款主体申请贷款后,因畸高利率、泄露个人隐私、暴力催收等原因发起投诉和维权,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
虚假承保、欺骗投保人,10个保险人被终身禁业|“3·15”金融消保调研④
在2024年各类罚单案由中,明显涉及侵害消费者的案由有“违规使用保险条款及费率”“欺骗投保人”“销售误导”“虚假宣传”和“虚假承保”五类,占当年全部罚单数近13%。其中,涉及“违规使用保险条款或保险费率”和“欺骗投保人”案由的罚单量在当年总罚单量中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五名。 针对涉及五类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从业人员,监管机构可给予终身禁业的顶格处罚,罚款和警告是常规处罚。其中,6人因“欺骗投保人”被终身禁业;4人因“虚假承保”被终身禁业。 作为消保的主角,保险公司须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嵌入战略层面,通过制度、技术、文化多维度构建主动合规体系,将被动应对处罚转型为主动提升消保能力。 -
2024年寿险赔付超亿万元,投保人为何仍吐槽“理赔难”?|“3·15”金融消保调研③
根据理赔获赔率的计算公式,分母“评价区间内已决案件数”不包括没有受理或不予立案或投保人撤案的情况,而有些赔款金额很小的案件却被纳入分子统计。保险公司获赔率存在高估。 部分公司存在“宽核保、严核赔”情况,以各种理由拒赔或大幅削减给付和赔付金额。中消协则针对一个终审案例提出,保险合同中的“疾病释义”条款背离了通常认知和通行的诊疗标准,过度限缩对疾病的理赔范围,应视为免责条款。 2025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被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级要素中。 -
银行系股权投资扩围提速,容错机制如何置换信贷文化?
-
全国人大代表田轩:加快个人破产法立法,破解对赌协议中创始人连带责任
目前对赌协议运用已经呈现过度化趋势,甚至有滥用风险。风投有异化为“类债权”投资的趋势,甚至被戏称为“变相高利贷”。 在对赌协议中,要求创始人个人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界定和完善的配套机制,可能对创始人个人的权益不公平。 设立全国性的个人破产法是解决对赌回购问题的重要一步。加快个人破产法的立法进程,能为创业失败者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减轻创业者的个人债务负担,合理规避“终身负债”风险。 -
专题
金融人物
-
杨书剑掌舵,能否扭转华夏银行竞争力位次?
杨书剑性格内敛、行事稳健。他的稳健风格符合当前金融业“稳”字当先的核心诉求。 数字化和科技金融是杨书剑较为关注的领域。其发表的关于这两个领域的系列观点亦来源于北京银行经营实践,而非浮于纸面。 无论从资产规模抑或是区域布局,北京银行与华夏银行其实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相近的发展战略更有利于经验的传播和复制。杨书剑在北京银行的经验积累将为其履新的华夏银行提供助力。 -
一年四百多张罚单,327家证券机构损害投资者权益|“3·15”金融消保调研②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看门人”,券商是2024年因涉及侵害投资者权益而被处罚的主角之一。投行业务更是罚单集中区。 涉及“客户适当性管理”的案由频次均居各类型机构罚单频次前三名。误导性或虚假宣传、私募不私等乱象丛生。